下大雨的時候,河川攜帶其集水區內崩落的土石輸送到河口,河口是海岸漂沙(或者我們說沉積物)的主要來源。當沙來到河口之後,顆粒比較大的很快就因為流速變慢沈積下來,顆粒小的沈積得慢,會漂離河口遠些,在沈降的過程中,還沒有沉到底床之前,沙跟隨者海流與潮流移動擴散,並逐漸下沉。
當漂沙沉到底床之後,這些沙就比較固定了,唯一有機會讓這些沉到底的沙再漂起來移動(或滾動),就只有波浪的力量,當波浪於近岸水深變淺破碎的時候,大量的能量被釋放出來,水下產生很強的紊流,將沙捲起來,或是推動沙粒滾動,隨著波浪前進的方向再移動一點,然後又沉下來。這樣的現象尺度雖小,但波浪作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,長時間累積下來,能移動的沙量是很驚人的,其中在大浪(例如颱風時期)的時候,波能強大,在一兩天之內能移動大量的沙。
由於波浪入射海岸的方向,並不是永遠和海岸線垂直,當波浪入射和海岸線的夾角不垂直的時候,就產生了平行於海岸的分量,因此海岸的漂沙部分都是沿著(平行)海岸在運動的,換句話說,海岸地區的沙是一直在運動的,就一個沙灘來講(例如西子灣),沙一直從上游(河口)移動進來,從下游移動出去,移動的速度相當緩慢,當進來的與出去的通量一致,則這一個沙灘會保持侵淤平衡,也就是說這一個沙灘的寬度保持不變,是穩定的。注意了,當你在看似穩定的沙灘上畫出一個區域,這個區域裡面的沙粒,今年的和去年的可能都不一樣,如果人們想讓某一段海灘長出沙灘來,有很多辦法,離岸堤是其中一種。
基本上,離岸堤擋住外海波浪入射某一區域,讓那一段受遮蔽的海域不受波浪力量的影響,上游的沙源進來這一段海灘之後,沒有波浪作用,便出不去了。在進入與出去的通量不平衡下,沙子有進無出,被留下來的多,沙灘就漸漸長出來了。另外,波浪遇到離岸堤的時候,於堤頭產生繞射,再加上底床深度的變化,波向產生折射,漂沙的方向受到這些機制的影響,所新長出的沙灘集中於離岸堤的中間叫做沙舌,最後沙將海岸與離岸堤連在一起,變成繫岸沙洲。
- Jan 09 Sun 2011 11:16
何謂”凸堤效應”?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